声明:本篇文章里的所有信息都是根据可靠的权威资料编写的,我们在文章末尾列出了参考资料以及相应的截图,请大家放心查阅。
2006年12月29日的那个夜晚,看似平平无奇,然而对曾经的强势领袖萨达姆·侯赛因而言,却是他生命旅程中的最后一站,永远定格在了那个晚上。
在囚室里,阴湿的空气里夹杂着霉臭,昏暗的灯光下,一个身形纤细的人正在冰冷的水泥地上来回走动。
萨达姆被带到这里不过数小时光景,但守卫们的行为却让这短暂的时光变得仿佛漫长得如同无尽煎熬。
阿里这位看守相当有脑洞,他拿起明天要给萨达姆执行绞刑的绳子,在萨达姆眼前轻轻晃了晃,一边还不忘冷笑几声说:“这就是你的最后归宿了。”
谁又能料到,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里,他没有陷入沉思或悔恨之中,反而是在经受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极端痛苦呢?
交接典礼朴素又庄重,几位美国军方人员在伊拉克官员的见证之下办妥了全部必需的程序。
萨达姆由两名士兵带领,走向旁边停着的一辆军用车辆,接着,这一行车队慢慢离开战俘营,向着卡迪米亚区的临时拘留地点进发。
这座拘留中心是两层的坚固水泥房,颜色暗淡,和四周那些因战争而变得破败的建筑群形成了对比。
夜幕降临,这片区域被重重安保措施紧紧包围,偶尔能在昏黄的路灯下瞥见巡逻的军士与军事车辆的身影。
萨达姆被关进了一间朴素的囚室,房间的四面墙都裸露着粗糙的水泥,天花板上孤零零地吊着一盏昏暗的灯泡,散发着淡淡的、不怎么明亮的光。
然而,这个请求却遭到了毫不留情的拒绝。
当萨达姆的女儿通过电话听到这个消息时,她异常伤心,声音中带着颤抖,充满了无助与绝望。
她试着用好多方法想和父亲联系上,可每次都没能成功。
萨达姆被独自囚禁在一间牢房里。这房间里,除了放置着一张铁制的床铺和一张小巧的桌子,再没有其他多余的物件。床铺上仅仅垫着一层薄薄的垫子,旁边还摆着一条质地粗糙的毯子。
萨达姆被领进房间,随即有两名看守紧紧盯着他,留意着他的每个动作,以防他做出什么不寻常的举动。
深夜时分,监狱里的气氛愈发沉重。萨达姆试着在冰冷的铁床上躺下休息,可周围的各种声响让他翻来覆去,难以合上眼。
监狱外,巡逻士兵的脚步声和压低了的交谈声断断续续地传来,与此同时,牢房里的灯光彻夜通明,未曾熄灭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萨达姆被执行刑罚的时刻渐渐逼近。监狱里头开始热闹起来,不少官员和军官相继抵达,他们在监狱外面的办公室里忙前忙后,商量着行刑的各项细节和准备工作。
安全防范措施得到了进一步的升级,整个地区被严密管控起来,确保不会发生任何意外情况。
萨达姆·侯赛因被囚禁于卡迪米亚区一栋两层高的水泥牢房里,那里的监狱气氛格外压抑。
守卫们严密地执行着监视任务,其中不乏有人对萨达姆采取了超乎寻常的严苛手段,带有明显的侮辱性质。
特别是那个叫阿里的守卫,他对萨达姆非常粗鲁,态度极差。
阿里是个身材中等、体格健硕的男人,在一次换岗的时候,他接过了一根粗壮的麻绳,这根麻绳稍后会被用作实施绞刑的器具。
阿里拎起绳子,迈进了萨达姆的囚室,特意在它眼前摇摆,嘴里还不停地发出嘲弄的笑声,说着挑衅的话。
在昏黄的灯光下,这根绳子的粗糙表面显得异常显眼,阿里于是趁机加大了音量,好让萨达姆能清楚地听到他说的每一句话。
另外几位守卫也加入了这种做法。他们会轮流走进萨达姆的囚室,有时候结伴而行两人一组,有时候则是各自单独前往。
这些守卫在走进牢房的时候,总是扯着嗓子喊叫或者刻意弄出些声响,就是想让萨达姆没法好好休息。
他们说话带刺,诸如谴责萨达姆往日的政治作为,并对他即将迎来的下场冷嘲热讽。
另外,他们也会蓄意撞击铁牢门,制造出震耳欲聋的声响,让整个囚室的氛围变得更加沉重。
某个深夜进行的特别检查里,看守人员故意把萨达姆盖的床单和毛毯丢在地面上,让他在冰冷的环境里难以找到温暖。
每当萨达姆想要把床铺重新铺好时,就会有另一名看守走进来,再次把床铺弄乱,这样的事情一遍遍上演,直到凌晨才结束。
在夜深人静之时,大多数人已进入梦乡,但看守们却依旧在忙碌着,没有片刻停歇。
大约每半小时,萨达姆的牢房里就会迎来至少一名看守,名义上是进行“常规检查”,但实质上,这些举动更多地是在给萨达姆施加精神压力。
他们拿手电筒照在萨达姆的脸上,有时也会猛然大喊一声,让原本宁静的夜晚变得嘈杂起来。
另外,萨达姆的牢房外,有几名看守故意播放起了音量超大的音乐和歌曲,这些曲目里甚至夹杂着一些挑衅性的歌词。
这种精神上的煎熬让整个牢房里弥漫着紧张与敌对的气息。
尽管前一晚他不断遭受骚扰和侮辱,但到了清晨,他还是着手安排起了自己的后事。
萨达姆希望能和看管他的狱警说说话,他拜托狱警,希望狱警能把他的几样私人物品,比如一本《古兰经》、几件衣服以及个人书信,转交给他的辩护律师。
他着重指出,这些物件得确保稳妥送达至律师那里,好让律师可以转交给他的女儿。
另外,萨达姆还透露了一个特别的心愿,他期望律师能借由这些物件向他的女儿转达一条信息。其实,他在《古兰经》的某一页悄悄给女儿留下了一句话:你爸爸,是为了伊拉克而献身的英雄。
这些物件和消息的传递,既是他尽到的对家庭最后的责任,也是他想要在生命末端维持自身尊严的一种做法。
清晨时分,狱卒们给萨达姆送来了监狱里的日常早餐,有面包还有茶水。
然而,萨达姆对这顿早餐并不买账,一样食物都没动。看守人员将原封不动的早餐收走,但这件事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。
在经历这些筹备与回绝的时间里,萨达姆向看守人员提出了一个貌似容易的要求:他渴望能吸上一口烟。
虽然身处监狱,通常由看守负责分配诸如烟草之类的物品,但这一次,他们对于萨达姆的请求却不予理会。
2006年12月30日凌晨,监狱里弥漫着压抑和紧张的气息,萨达姆·侯赛因被从牢房里带出,朝着执行死刑的房间走去。
在把萨达姆押解的路上,监狱的看守们展现出了对各个环节严谨把控的态度。
在萨达姆即将步入行刑室之际,一名守卫走近他,提醒他摘下帽子。
萨达姆止住了步伐,看守随即伸手摘下他头顶的帽子,随手将其搁置在旁边的桌子上。
这个行为虽然微不足道,但在那一刻却显得异常做作,看守的动作既敏捷又粗暴。
随后,萨达姆希望能够佩戴领带,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保持自己的仪容整洁,但这个愿望也被拒绝了。
看守人员向他说明,系着领带违反了规定,这是为了保证处决流程能够顺利进行,不出现任何意外或麻烦。
所以,他只能身着朴素无华的黑色犯人服装,不带任何点缀或修饰。
萨达姆被押送至行刑的房间,里面光线暗淡,整个空间似乎被一种压抑的氛围所笼罩。
行刑室的正中间摆放着一个绞刑架,四周围着几位执行官和身穿制服的法医,他们的面容都十分凝重。在房间的某个角落里,摄像机静静地伫立着,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的每个瞬间都详细记录下来。
当绞刑的筹备工作逐渐步入正轨,萨达姆被带到了绞刑架前,狱卒们细心地校准着绳索,以保证所有环节都满足执行规定。
在整个事件里,萨达姆始终一言不发,周边的人也差不多都沉默着,没什么交流。
绞刑结束后,消息很快便在伊拉克乃至全球范围内传遍了。
然而,萨达姆的离世并未像某些人预料的那样,给伊拉克带来期盼中的和平与稳定。
然而,他的离世却点燃了新的冲突与内战的火花,让本就存在的宗派和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。
接下来的几年间,伊拉克的形势变得愈发错综复杂且动荡不安。不同的武装团体趁着政权出现空白和民众心中的不满,展开了激烈的相互争斗。
2014年到2016年期间,伊拉克经历了一场漫长且残酷的内战,这场战争极大地动摇了国家的社会秩序,并导致了一场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。
在这段时间里,大约37,000名无辜平民因各种暴力行为失去了生命,这一惊人的死亡人数让国际社会深感震撼。
与此同时,由于战事紧张,330万人不得不背井离乡,成为国内外流离失所的难民,这一数字相当于伊拉克全国人口的近十分之一。
难民们大多是在非常仓促的情况下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园,他们在惊慌和匆忙之中只带上了一点点随身物品,许多人连东西都来不及拿就走了。
在逃难的人群里,有老人、妇女以及众多的孩童,他们在躲避战火的逃亡路上,遭遇了无比的艰辛与重重危险。
这些难民大多会先逃到伊拉克境内相对安全的地方,比如库尔德区域,接着,有不少人会继续前行,跨越边界,进入到像约旦、黎巴嫩以及土耳其这样的邻国避难。
在伊拉克,这些难民正经历着极为艰难的生存考验。
众多难民营中,许多都缺少必需的生活条件,比如合适的住处、干净的饮用水、充足的食物以及医疗照顾。
孩子们没法上学,众多成年人也丢掉了养家糊口的方式,整个难民社区被不安和绝望的氛围紧紧包围。
与此同时,由于不同武装团体与国家安全部队之间的冲突不断,众多原本服务于民众的基础设施遭到破坏,甚至变成了战斗的最前线。
比如说,学校、医院还有市场这些地方,常常会遭到攻击或者变成冲突双方的临时营地,这样一来,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基本人权就受到了直接影响。
联合国及其相关组织,像世界粮食计划署(WFP)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(UNICEF),迅速开展了一系列紧急援助措施,旨在减轻食物匮乏、医疗服务欠缺以及住房困难等问题。
虽然国际援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危机的影响,但伊拉克的安全状况依然岌岌可危,新的争斗接连不断,治安混乱与政治动荡依旧阻碍着重建步伐的推进。
萨达姆的离世标志着他的统治时期画上了句号,然而,伊拉克并未因此迎来人们渴盼的和平与安宁。
然而,他的离世却如同掀开了封印的潘多拉魔盒,让长久以来隐忍不发的宗派纷争一下子爆发了出来。
参考来源:黄山所著文章《绞死萨达姆之后,局势如何?》[J]. 载于《财经》杂志,2006年,第23期,页码范围36至3638。